观点 / ideas

现在不需要做品牌了吗?

2025/01/08
如今,很多人唱衰品牌概念。大致意思是认为,品牌是过去的打法,是要长期的系统性的打造品牌,给受众造梦,让人们感到购买该产品后,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。因此,即使价格高一些也可以接受,耐克、阿迪等品牌都是这个套路,这种战略打法是典型的“牌带品”。

而现在很多声音叫嚣“去品牌化”,本质上是去掉品牌的各种造梦运动,取消产品高溢价,让产品自己代言,这就是“品带牌”。目前,国内已出现了一些知名企业大幅减少品牌传播预算、ROI量化考核品牌建设、减少品牌整合传播人员编制,甚至裁掉整个品牌部门的情况。例如主打防晒衣的蕉下品牌部门遭到团灭!

试问,难道这个时代真的不需要打造品牌了吗?

还是先从品牌讲起

品牌是什么?商品的牌子。但牌子不仅是用来“标注归属”的,更是企业所有战略和运营动作及结果的承载体。所以,品牌的核心功能并非“区隔”,而是“象征”。这种象征意义也并非都是来自奢侈品或大品牌,每一种热销的产品,都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功能,而这种功能所带给客户的象征意义,就是品牌的价值。

但是,如果我们的产品,不能为广大受众顾客所看见,顾客并不知道我们的产品特性,那就不可能实现在受众心智中“留存印记”。所以,营销的本质一直没变,基本上都会遵循营销漏斗模型(AIDMA),都需要先让顾客注意到产品信息,继而产生兴趣,再产生购买欲望而消费,或者形成记忆,等有需要该类产品时,再从大脑中蹦出这个产品信息,然后购买的过程,这也是整合营销的内核之一。

去品牌化消费的真正动因

从大的方向看,首先还是经济增速放缓,钱袋子受限;其次是中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,制造业逐渐成熟,产品质量大幅上升,尤其是成熟产业,产品质量基本没有大坑,买国内产品,和国外大品牌差别不大;最后,在自媒体时代,信息差被逐渐缩小,因此新青年群体的认知逐渐觉醒。似乎一些品牌商开始不约而同的退去梦想,漏出八块肌肉,一批“无印良品”开始上台。

而像无印良品一样去掉修饰的行为,也恰恰是其“显著品牌印记”,这种印记的形成,本质上还是来自于品牌定位、产品适配、传播适配等多维度协同运作才能形成的。

很多初创企业等老板,也许只因生在了电商时代,恰逢直播等渠道兴起,把钱花在刀刃上,投钱就要马上见效,似乎就成了时代标准,于是ROI考核就成为主流。

ROI考核是个啥

ROI是投资回报率的缩写,应该是电商圈主流“黑话”之一了。随着电商崛起,似乎传统企业市场部/品牌部等部门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,大概的表现就是,开始以投资回报率为唯一考核标准,做法就是投入多少推广费用,与产生多少订单挂钩。而诸多纯电商品牌,因为渠道基因使然,从一开始就采用了ROI考核模式,每投的一分钱都要求有相应的收益比,其他的一概不管。

投入多少,就产出多少,本身也没错。问题在于是否是唯一衡量标准?

我们还是先从营销漏斗模型(AIDMA)来讲,消费者无论从从抖音、小红书,还是地铁站、电梯间,或者在平台电商的投流广告看到了产品广告信息,最终的确是在平台电商下了单,那么这样的消费,要算哪个传播触点的业绩呢?

其实,学过营销的人都清楚,品牌传播为了建立消费者心智标签的“长线运动”,这就像可口可乐、耐克一样的著名品牌,每年也会在“不会直接产生销量”的传播载体上投放广告,目的就是告诉消费者,我这个品牌一直伴你左右。目的就不是广告触达后立即购买,而是在培育潜在消费者,有一天想买这类商品时,脑海中能第一个想起你的品牌即可。

因此,如果品牌建设和营销要谈ROI,最好和成交总额(GMV)增量进行统合思考。

ROI要与成交总额(GMV)统合

如果做了一轮营销传播,单平台ROI做到10,而该品牌的其他所有渠道却没有什么增量?或许是该平台运营人员单方面追求高ROI,只盯着原本就要买的顾客,而忽视了潜在用户身上,本质来讲,这属于在“吃品牌基建红利”。

如果只用ROI作为衡量营销效果的唯一指标,在品牌基建层面不进行长效投入,未来一定会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!所以,这就是我们时常谈论的话题:为什么国外大品牌经久不衰,而中国的品牌几十年就算长的。因为国内企业老板或职业经理人不太看品牌价值和意义,很多时候都在“关注眼前、关注生死”,一直会在这种短视的内耗中不断循环。

如果想做一个品牌,就要思考持续发展,就需要考虑短期收益和长期效益的统合,拉新和收割并存。因此品牌营销的考核,一定要结合GMV增量,合理分配预算,才是品牌管理的核心要义。当然,小品牌或者刚起步的品牌,基本上还是采用跟随战略,跟着大牌的主路径,适当在产品层面或渠道层面构建差异化(包括心智差异化),以ROI考核为主,并没有问题。